当前位置:南港清风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一百章 虎帅!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章 虎帅!(1 / 2)

清晨的茅麓山,空气十分清新。

睡得正香的王五是被鸡鸣声惊醒的。

当时他还好一阵恍惚。

因为来到这个时代以来,他是第一次听到公鸡报晓。

穿好衣服推门而出,眼前就是一片世外桃源景象。

远处有农夫正在地里干活,近处有妇人带着孩子在水溪边洗衣。

寨中袅袅升起的炊烟让王五甚至产生错觉。

他不是在绝境中苦苦为衣冠挣扎,而是带着对诗与歌的向往在这风景优美之地无病自吟。

同之前以为的不同,虎帅李来亨经营的茅麓山根据地竟然粮食能够自足!

据李部总兵应炤说,他随虎帅在此经营十多年期间,不断命人招集流亡,又让军士烧荒开垦茅麓山所有能耕之地,并严禁士兵侵犯山区百姓。

种种努力之下,使得明军的粮食能够自足,从而不必与山中百姓争食。

李来亨还鼓励士兵与百姓通婚,不仅娶百姓女,明军的女子也嫁于百姓为妻。

结果就是军民一体。

出则勤王灭虏,入则课农练兵!

应炤说前几年,他们甚至还能和外围那些胆大的商贩贸易,从而获得明军急缺的各种物资。

只这两年由于清军重兵围剿,且搞了条多达数阵的排桩防线使得商贩根本无法接近茅麓山,附近一百里的百姓也全被清军强行迁走,这才断了明军与外界的联系。

也让明军除了粮食再也无法获得其它物资补充。

尤其是原来被明军占据的产盐地陆续被清军占领后,缺盐这一问题就变得严重起来。

缺盐让明军普遍无力,小孩子发育更是不良。

进一步导致明军战斗力下降。

这让王五想到了清廷对付郑家的“禁海迁界”法。

就是限沿海汉人三天内搬家,三天一至未走者立以通敌罪杀之。

三天时间,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,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消息也没法做到三天内就举家迁移。

结果就是三天时间一到,清军立即杀到,不论男女老少只要还留在家里的尽数屠戮。

哪怕孩子都不例外。

从江浙到广东福建,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!

也全部都是无人区!

死难者多达数百万之众!

“令下即日,挈妻负子载道路,处其居室,放火焚烧,片石不留。民死过半,枕藉道涂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,俱无儋石之粮,饿殍已在目前。”

现在看来,清廷在沿海地带搞的禁海迁界,很有可能就是针对茅麓山封锁的翻版。

而这个办法的确恶毒。

台湾的明军还能依赖台湾自立,方圆不到两百里的茅麓山又如何能一直撑下去。

王五昨天去探望受伤老帅时,对方便告诉他虎帅手下军民最多三万,能战军士大概只有七八千人。

加上从西线冲过来的将士,明军总数也不过万人左右。

因此虽然暂时可以茅麓山喘息,也能坚持一段时间,但要打破困局还是要突出去才行。

郝帅的意见无疑和王五想的一致。

以前夔东明军之所以没能及时突围,是因为各家自扫门前雪,各有各的体系,很难拢到一块,以致丧失突围机会被清军重重围困。

现在明军虽实力大损,仅剩茅麓山这最后的根据地以及万人左右的兵马。

但不管是凝聚力还是号令,却是空前强大。

甚至可以说从未有过的团结。

那么,突围一事自然而然被郝帅提上议程。

有了两破排桩防线的经验,郝帅相信只要上下一心,一定能突出去。

突出去后去哪,这位当年李自成的大旗手也给出了意见。

就是沿江东下席卷长江下游去南京!

这条路王五熟悉。

他知道有支军队就是这么干的,也险些埋葬清廷。

不管从哪个角度看,这条路也是当下明军最好的出路。

夔东周边省份都驻有清军重兵,明军不可能继续在清军眼皮底下活动。

故而来個长征是最好的。

若能成功占领长江下游,忠贞营就能同仍在坚持抗清的张煌言部海上义军取得联系,以及台湾的另外一支明军重兵集团。

只这条路也不是轻松可走的。

恐怕走到最后,这几万军民十不存一。

但还是同意郝帅意见,只待郝帅同袁帅、虎帅他们商议决定。

虎帅收到消息已经从老寨赶来。

吃了早饭后,王五就同哑巴去探望受伤的瞎子。

途中看到徐霖他们正带人将一门大炮往山上拉。

穆生辉部在防线上排列了大小炮六十余门,李复国同袁、郝两位老帅因急于将军民带入根据地,因此没顾得上这些沉重不好携带的大炮。

王五瞧见有点舍不得,寻思缴获的清军药子应该很多,便让徐霖他们将三十多门轻一点的炮想办法朝根据地拉。

但再怎么轻,每门也有几百斤。

为了将炮拉到碑亭寨,徐霖他们可谓是累坏了。

现在则是根据碑亭寨的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