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南港清风>其他类型>三国:我,曹家长子,大汉慈父!> 第二百零六章没有什么比找太后,更算是一件正事了【双倍求月票求订阅】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零六章没有什么比找太后,更算是一件正事了【双倍求月票求订阅】(2 / 3)

说到这里。

曹昂稍微顿了顿。

然后用手在桌案上写下了“枣祇”两个字。

“先前我让文若,重新选过一人担任定陶令,为的就是将枣祇也调来参与此事,此人是个有真才实学的,而且对于农垦方面也是小有所知。”

“由你掌握这两本书,可以拿出一些内容和枣祇进行探讨,由他领着你去践行书上的内容。”

“你自己一边通读,一边也听听枣祇的理解,并且也要时常往田间地头跑一跑,亲自上手播种改良作物。”

“如此一来,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?”

……

没错。

这就是曹昂基本设想的框架。

书在弟弟手里,他觉得哪里不懂,或者哪里是下一个步骤,就专门誊写出来,叫上枣祇一起研究。

如此虽然稍微耽误进度。

但最起码非常安全。

倒不是说曹昂办事不大气,非得遮遮掩掩的,还得搞得这么神秘。

实在是眼下天下纷乱不堪,林林总总有几十个势力。

如果盲目的将这两本宝典泄露了出去,那不仅于天下百姓无益,反倒会加剧势力斗争的规模。

甚至可能原本因为自己的到来,而会极大缩短时间的汉末乱世,反倒由于此物的扩散,战乱继续延长。

那功德可真就要扣光了!

唯有曹家横扫天下,灭掉了其他所有势力之后,才可以大一统帝国的身份,于国土内全面推行改良作物。

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势力内发展。

……

在得到了兄长的一通安慰。

并且知道会有人,从旁引领、帮助自己完成此事后。

曹铄的心一下子松了下来。

这段时间在府衙中,帮衬着做事的时候,他和身为定陶令的枣祇,也打过几次交道。

虽然不知他是否有大才大能,但很明显是个会干实事的。

有他从旁相助,想必不难。

“唰!”

将两本书册原样用布帛包好,曹铄小心翼翼的将之放到怀中。

然后对曹昂拱手说道。

“既然兄长信任我,那小弟别无所言,唯有竭尽全力,尽可能的将这两本书苦读下来。”

“我也会以最快的速度,争取在短时间内使之派上用场,为咱们曹家改进出优良的粟种和麦种!”

将事情托付给曹铄后。

也算是缓了曹昂一桩心事。

至于什么时候能见到成效。

此事曹昂虽然抱有一定的期望,但也不至于太过急切。

反正再快也不可能快到年底就搞定,因此也没必要过分追求了。

只要能够赶在曹家,再一次和周边势力产生大幅度摩擦,兴起大规模战役之前,能够见到实物。

那就算是足够了。

……

兄弟二人在静室之中坐了一阵后。

曹昂给曹铄留了两道手令。

分别是拨给他一支人马,以及调动枣祇为屯田官。

只等枣祇卸任定陶令,以及自己从金乡县带来的部队抵达之后,曹铄便可凭借这两张手令,去完成上面的布置。

如此之后。

曹昂正打算离开之际。

曹铄突然想起一事。

赶忙叫住了欲要跨出房门的曹昂。

“兄长,有一件事儿小弟险些忘了,您跟随父亲一道去前线征战的时候,有咱们曹家宗族的子弟前来投奔,眼下就居住在城中。”

“我本想让他赶到昌邑县去,又不敢擅自做主张,因此只好让他暂且在城中等候,等父亲或者您回来之后再做决定。”

一言既出。

曹昂顿时来了些兴趣。

“哦?”

“你知道他叫什么吗?”

当初关东一带大乱,曹氏宗族有不少子弟,流散于天下各方。

此刻曹操立起了大旗。

有人接连赶来投奔,这也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。

对于曹昂而言,如果这位曹氏宗族子弟,是个籍籍无名的人,那就无需他亲自面见,为此而费心了。

随便找个人给他安排一下,或者塞到父亲那边去,如此足矣。

而若是自己知名知信的人,那说不定还要出面见一见。

……

曹铄在听到曹昂的询问后。

并未迟疑几息的功夫。

便已干脆利落的答道:“他说他名休,表字文烈,是子廉叔父的亲侄儿,论关系应该是父亲的从子,也是兄长您的从弟。”

原来是曹休啊!

曹昂顿时挑了挑眉头。

对此已是心中有数。

当初父亲在定陶县举起讨伐董卓的大旗时,那些流散于各地的曹氏和夏侯氏的宗族,纷纷赶来投奔。

彼时曹昂在见到夏侯渊、曹纯等人之后,就曾想过还少了两个。

一个就是曹休曹文烈,另一个则是曹仁曹子孝。

只是这二人所在之地天高路远。

一来消息收到的晚,二来即便得了信,一路上也要耗费大把时间。

因此时间一长。

曹昂都快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