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南港清风>历史军事>凿壁窥光> 第55章 在大迁徙过程明的传播及发展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5章 在大迁徙过程明的传播及发展(2 / 4)

呼都是古人观察天象获得的早上初升的太阳为旦,旦呈现光彩就是红色;早上天开始放亮的光彩就是金黄色,因此用亮代表黄色非常贴切。这是在古泰时代,古人崇尚自然,热爱自然,希望从自然中获得知识和力量。

在壮语中,称谓红色为n,在壮语中n的另一个意思是肉,而肉的颜色确实是红色;黄色为haen,在壮语中haen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寒han、寒冷,天气变寒冷的时候,植物的叶子和果实基本上都变黄。这些称谓说明古越人更关心食物,因为他们背井离乡,迁徙都陌生的地方,主要是为了吃饱肚子。

中原王朝史官这些生活在长江以南地区农牧民族为“越人、百越”?越的原本意义是什么?在壮语中越的读音为ye,ye一般指猪、牛、羊等动物的成块生肉,根据这个意思,越也许是素食民族古越人贬称,因为古越人喜欢吃肉。另外一种对越的解释是,越yue是跳跃、青蛙的意思,由于青蛙是稻田里的益虫而具有旺盛生命力,因此古越人以青蛙为民族的图腾。

为什么广西及其临近地区古越人被成为骆越呢?在壮语中骆o是“鸟”的意思。这说明,古越人崇拜鸟,他们认为鸟具有超凡的灵性,具有感知和预知天地万事万物的超凡能力,具有通神的能力,同时鸟类具有长途飞行的能力,而且它们对自然环境变化非常敏锐,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也非常苛刻,因此古人有追踪鸟类飞行轨迹及栖息地,制定迁徙路线,寻找定居点和农业区的习惯,因为鸟类能够生存的地方都是气候温和、湿润和水源充足的地方,因此古越人还将鸟作为本民族的图腾,而鸟的形象多采用古越人驯化的鸡或者孔雀的形象。目前在中国西南的偏僻地区,做宗教法事时,神师身边都是放着一只通神用的活鸡,而且鸡骨占卜也在这些地方非常流行。这些都是骆崇拜的遗留。

古越族在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的农牧区和定居区发展成熟后,随着部落人口的增加,古越族开始从广西西南出发,沿左右江进入邕江,顺江而下向东开发广西东南部及广东地区的农业区;两广的农业区开发成熟后,远古农耕民族从广西东北部的湘江向东进入湖南,全面开发洞庭湖流域的广泛农业区;从广东北顺着赣江进入江西,从掀开江南农业区及中国最大鱼米之乡的伟大建设!

古越族的另一支迁徙队伍,从广西西北地区即百色盆地向北越过云贵高原进入四川盆地,随后越过秦岭进入秦川盆地,再向北进入大漠草原、西伯利亚和欧洲北部;他们在此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地区、中亚地区和欧洲南部草原;他们从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向东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,从而完成人类末次冰河期的大迁徙。

古越族从广西西部出发,他们通过邕江向东进入广西东南部及广东地区,发展农业和定居,并与这些地区的采集民族、狩猎民族和海洋民族融合,这里新形成的民族被称为杨越,“杨yan”与古越语中“家n”近音同意,杨越的意思是居家人的意思,这里的家也许是干栏式木质建筑房屋。东迁的古越人最终到福建地区,他们与当地土著人民融合为闽越,在古越族中“闽”是蚂蟥的意思,古越人是种植水稻的农耕民族,蚂蟥是喜欢生活在沼泽烂泥中,因此古越人对蚂蟥非常敏感,也许古越人刚到达福建时,这里蚂蟥泛滥,因此古越人称呼福建为闽,这里便称为闽越。

古越人从广西西北今桂林地区沿湘江进入湖南和江西地区,以当地土著融合为西瓯越,“瓯ou”与古越语中的“稻米\/饭hou”近音同意,瓯越是种田人的意思;古越人进入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地区,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发展为东瓯越。

由于长江以南地区的各民族都具有相同生活和生产方式,以及相同的语言、文化和习俗,因此最先来到长江以南地区采风(即进行民族经济及文化等综合调查)的学者,将居住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农耕民族为百越或越人。

百越在长江以南地区发展成熟后,他们渡过长江向北迁徙,他们进入湖北江汉流域、江淮流域、黄河流域等地区,发展农业和定居,也许百越还越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平原,在辽河流域、黑龙江流域等地区发展农业和定居。

进行向东方大迁徙时,古越族也从广西西南部向北方迁徙,这条北迁路线是古越人最重要的迁徙路线之一。

在距今2.7万年左右,古越族的一个支系开始从广西西南部百色盆地的北部重镇——百色,从正北方向进入云贵高原,他们以贵阳为中心在该地区河谷土地上开发覆盖整个云贵高原地区、重庆地区、武夷山地区、湘西地区的农业区,并当地土著民族融合,形成最早期的巴人(巴在越语中是“山”的意思,后来这一带人民称呼山间平坦的耕地为“坝”,一般巴人称山地为坝子,拦河堤为水坝),后来巴人大部分融入汉族,其他部分形成了布依族、土家族、侗族、水族等少数民族,在该地区生活和定居瑶族、苗族等一直保留着他们古老生活方式及文化,以其他民族一起在该地区繁衍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